
代金課處逾採購額二成 衝擊業者經營
【外勞社記者2025年8月26日報導】原住民代金制度旨在促進原住民族就業,為現行原住民族之保障扶助發展措施之一,然隨著實務操作的推展,代金制度引發爭議與質疑,監察委員紀惠容表示,近日有民間團體陳訴指出,承接政府採購案時,因未依規定比率僱用原住民,遭原住民族委員會課處原住民族就業代金,金額竟高達採購金額逾二成,嚴重衝擊業者經營。
制度兩度釋憲 大法官強調比例原則
紀惠容指出,司法院早於110年10月作出釋字第810號解釋,認定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第24條第2項部分規定違憲,並要求原民會於2年內完成修法。然而,雖然原民會其後提出修法草案,至今立法程序仍未完成,相關配套更顯不足,導致人民權益受損。
調查顯示,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第12條規定,政府採購得標廠商應僱用一定比例原住民,若不足則須繳納代金。針對此制度,司法院曾兩度作出解釋:釋字第719號雖肯認其合憲性,但提醒應設減輕機制;釋字第810號則進一步指出,以劃一方式計算代金,恐造成個案過苛,缺乏調整機制,違反比例原則,因此宣告部分違憲,並明確要求兩年內修法。
然而,原民會僅於111年4月訂定「原住民族就業代金調整機制暫行要點」,允許代金金額超過採購金額時可調降至採購金額,仍不足以回應大法官解釋之意旨。
代金制度引發爭議 籲檢討改進
紀惠容強調,原住民代金制度原本是為促進原住民族就業的重要保障措施,但隨實務操作發展,卻引發多項爭議,包括:計算金額與比率是否應重新檢討、人數計算與期待可能性之問題,及廠商在政府採購案大量投標,惟代金計算標準係依廠商人數,而非標案數量等。
原民代金諸多問題涉及法律正當性、比例原則及實務合理性等,代金之計算與調整方式尚不完善,爭議問題懸而未決,監察院通過監委紀惠容調查報告,糾正原住民族委員會。
原住民代金計算,依差額人數乘以最低工資計算,1個月不足1人,1個月即須繳交28,590元。